“我当村支书的目的就是要把号营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村?!闭馐前菜呈衅斩ㄏ芈砉僬蚝庞謇现樾す蚁缒狈⒄沟哪勘辏撬?6年服务基层的生动写照。
肖国昌,1946年出生,1977年入党,从1976年到2021年连续任号营村村干部。多年来,他一直奔走在带领家乡父老增收致富的道路上,不辞辛劳不畏艰难。
20多岁时的肖国昌在外承包建筑工程,他靠着自己娴熟的技艺和勤劳的双手,早早实现了生活富足。但当他回到家乡看到乡亲们吃不上饭,过着贫困的生活后,他毅然放弃在外挣钱的机会,回到家乡带着父老乡亲一起打拼,闯出一条致富路。
肖国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大家吃饱饭。由于年少就在外闯荡,他接触了不少新鲜事物。外地,别人已经在种植杂交水稻、玉米,而家乡,大家还在种植老式品种,产量和质量都跟不上,肖国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。如果能让乡亲们改种杂交粮种,不就可以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了吗?但是,更换粮种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,不少村民不愿意尝试,害怕担风险。为了鼓励大家种植,肖国昌当即决定自掏腰包,用自己的积蓄做担保,向村民承诺如果产量较往年有亏损,那么他来补贴。他的这一举措给村民吃下一颗定心丸,纷纷加入种植行列。
而事实也证明,肖国昌非常有远见,在他的带领下当年实现粮食产量翻六番,号营村也成为普定县第一个解决温饱问题的乡村?!?977年玉米产量最好的生产队大约1.5万斤,但是我们生产队的产量能达到其五倍多?!本菪す匾洌笔辈砍隼粗?,其他村镇的群众看到实绩就相信了,至此带动了全县种植。这是肖国昌为家乡事业谋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,也是与村民建立信任的开端,为他日后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1981年,肖国昌就前瞻性地预见了教育的重要性?!敖饩鑫卤ノ侍饩鸵憔梅⒄梗憔梅⒄咕鸵瞬?,所以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,不然就缺少经济发展的基础?!钡笔焙庞?0%的农民都没有文化,肖国昌认为没有文化难以干成一番事业,还容易造成各种民事纠纷。经过调查了解,他发现当地教育存在两个主要问题:一是教学环境差,二是教育水平低。为此,他发出号召,修建校舍,通过捐款集资办学。最终筹集到资金6万余元,建成700多平方米的新教学楼。1991年,号营村又积极筹办初中学校,率先成为全县九年义务教育村。
“我刚毕业新教学楼就建起来了,非常羡慕我的弟弟妹妹们能在新建的校舍读书?!痹诼砉僬蚺┮捣裰行墓ぷ鞯暮钤罅嫠呒钦撸骸靶す现榉浅V厥咏逃诖謇锟忌洗笱Ь陀薪崩?,小学毕业考进县一中、二中的,不仅本人连带毕业班的班主任也会给补助奖励?!本萃臣疲?016年全村共培养出320名中专生和大学生。
除了带头发展教育,肖国昌还积极帮助村民解决就业难题。他将自己的建筑技艺倾囊相授,让村民们有一技之长得以谋生。据悉,全村他带出来的徒弟就有150多人。
物质条件好了,精神文明建设也要跟上。2000年,肖国昌又开始在村里大力弘扬“孝”文化。在村内刻二十四孝、弟子规内容,定期开展“孝顺儿子”、“孝顺媳妇”评比活动,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让村民们自觉尊老爱幼,减少家庭纠纷。与肖国昌搭过班子的村调解员侯泽智介绍说,“自从开展孝文化建设,村里调解的家庭纠纷减少了,调解工作也更好开展了,并且在老支书任职的40多年间村内都没有上访户。”
当谈到是什么能支撑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岗位,肖国昌的眼神变得非常坚定,“一方面是为了让乡亲过上好日子,另一方面也是不甘心号营村落后。我就想一定要让号营村各项工作冲在前面,做出样板。”肖国昌一直坚持为群众办实事,村民对他的认可非常高,每一届选举他都是高票当选?!翱梢运得挥欣现椋兔挥泻庞逭庑┠攴旄驳氐谋浠?。”侯泽龙说道。
这位已经77岁高龄的老人,退休之后也没有闲下来,而是广泛地发展兴趣爱好,尤其是对普定的传统民间艺术花灯戏情有独钟。侯泽龙向记者介绍,肖老支书会自己作词作曲,为了推广花灯戏有时还垫钱办演出,编的词都是关于精准扶贫、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内容,将文化传承与党的政策融合,不仅发扬传统民俗文化,还寓教于乐。
从穷困的小山村到全省小康村,号营村每一步的发展、每一瞬的变化都是肖国昌在这片土地挥洒热血的见证。他用毕生践行着为民服务这句话,他是人民的支书,也是我们身边的榜样。
来源: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
一审:胡晓
二审:毛丽 刘圆
三审:吴丹 张问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