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0快餐500一条龙_微信怎么约附近100元3小时,同城约大包免费上门,同城空降全国可飞

中国文明网主站 | 地方网站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投稿信箱:aswmw@163.com
首页->黔中掠影

绵延六百年的古风遗韵——安顺屯堡

来源: 安顺文明网  2022-09-13  责任编辑: 胡晓

  来到安顺屯堡,仿佛让人穿越了时空。

  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疆土,派军30万到云南平定边境,随后大军在贵州安顺一带驻扎下来,实行屯军屯田,建城戍边,并“调北填南”,从中原、江南等地调集能工巧匠进驻黔中,在此建造房屋、开垦田地、繁衍生息。

  历经六百余年的沧桑巨变,安顺屯堡人仍未改变其征南入黔时的服饰、语言、风俗、宗教、信仰以及生产生活方式,始终以中原、江淮文化为主导,在全国屯堡文化已近消失的情况下,独立存活于黔中大地,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。

  屯堡建筑

  屯堡建筑包含了军民两用的一系列建筑形式,如民居、碉楼、城墙等,是屯堡文化的活化石。

  安顺一带的岩石以沉积岩为主,石材薄厚多样、硬度适中,成为屯堡人的主要建筑材料。

  屯堡村寨平面布局以一条主巷道和多条小巷将各家各户连成片,建立起“点、线、面”结合的防御体系。民居沿袭了江南、华东三(四)合院的特点,由正房、厢房、围墙连成一门一户的庭院。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,民居砌有围墙,整个民居坐落在石头砌成的坚固高耸的围墙内。围墙多为圆形或半圆形,不加装饰,随地势起伏而筑,并修有坚固的寨门。

  民房屋顶用石板铺盖,因风化而变为灰白色,屋脊上铺小青瓦,青色的线条把灰白屋面分隔开来,使屋顶呈现出一种黑白分明的层次感。居民建筑分朝门、正房、厢房,朝门成“八”字形,两边巨石勾垒,支撑着精雕的门头,门头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装饰品。正房高大雄伟,木制的窗棂、门簪上雕刻着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。厢房紧依正房两边而建,前面为倒座,形成四合,中间为天井,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头拼成,四周布有雕刻着“古钱”的水漏。

  屯堡依然保持着自己纺织制作传统服饰的生活方式

  屯堡服饰不同于一般汉族服饰,源自安徽凤阳,取名 “凤阳汉装”,是屯堡文化的一个标志。以屯堡妇人的服装服饰为例,衣服以蓝色、绿色、白色和粉色为主,表现为大襟长袍,领边、袖口缀以花边,着彩色腰带;在头饰装扮上,以银索绾发髻,分三绺,长簪大环,腕戴银手镯,耳配银质、玉石耳坠;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,所绣图案多为农作物、花卉、吉祥鸟和常见的鱼类、蝴蝶等,既体现了随军的简洁,又展示出屯堡人的爱美之心。

  精美的地戏面具

 

 

 

 

 

  地戏表演

  地戏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,因其通常在村中空坝或平整田土上就地围场而演,故称为“地戏”,是“中国戏剧活化石”,2006年5月,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  地戏表演的全是武戏,其剧本可以说是屯堡人景仰、倾慕、效法的英雄人物的集纳。演员头戴精美的面具,腰围鲜艳的彩裙,身背战旗、持戈扬戟,在一鼓一锣的伴奏下,粗犷、原始、朴拙的跳跃和着高亢嘶哑的唱腔,年复一年,传承至今。

 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,古老的屯堡村寨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,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,如何?;ず痛型捅の幕晌毕氯嗣撬伎嫉幕疤?。(张勇 文/图)

  来源:民航境界微信号

  一审:胡晓

  二审:毛丽 刘圆

  三审:吴丹 赵荣隽